新一轮大船订单潮汹涌!集运市场正是造船好时机
来源 : 中国航务周刊      2021-04-28打印

       新一轮集装箱船订单虽有其合理性,但仍将进一步加剧行业竞争。班轮公司应从更多维度、更多视角,提升核心竞争力。
       2020年第四季度以来,随着地中海航运、赫伯罗特、长荣海运、塞斯潘等公司新一轮集中下单造船,近年来处于低谷的集装箱船手持订单量,触底反弹。
       2021年第一季度,集装箱船新船订单共计139.8万TEU,达到5年来的季度峰值。其中,15000TEU以上的新船订单,共99.1万TEU,占比高达70.9%,大船订单量惊人。
       而截至2021年4月,班轮公司手持订单量已达到367.6万TEU,较2020年年末增长64.8%。
       如何看待新一轮集装箱船订单潮背后的逻辑?本轮订单潮对市场发展有何影响?未来更多班轮公司是否会继续跟进?

正是造船好时机
       综合市场表现,现在确实是造船的好时机。
       一方面,新船价格有所下跌,融资利率处于历史低位。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船厂普遍调整造船价格,船价整体呈下滑趋势。
       截至2020年12月,克拉克森的新造船价格指数收于75.30点,同比下跌5%。分船型看,13000TEU型船的价格下跌幅度最大,约为6%。4800TEU和6600TEU型船,虽然价格微涨,但增速也未超过1%。
       此外,自2020年5月份以来,银行融资利率持续下跌。截至2021年3月末,伦敦同业拆借利率(3个月)已降至0.04%,同比大幅下跌92.4%。
       新船价格及融资利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当前造船的成本优势显而易见。
       另一方面,集运市场运价水平创历史新高,班轮公司盈利情况大幅改善。
       2020年,由于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复工复产有序进行,使得中国出口市场异常火爆。叠加受疫情影响,船舶及集装箱的周转效率大幅下降,运力供不应求,市场运价持续上涨。
       截至2020年年底,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已涨至1658.58点,创历史新高。进入2021年第一季度,运价仍持续增长,跨太平洋航线及亚欧航线等主干航线,运价涨幅均超过50%。
       在运价上涨的刺激下,班轮公司的盈利水平大幅提升。
       根据10家主要班轮公司或参与干线运输的利基市场承运人,发布的业绩公告,2020年主要班轮公司全部实现盈利,净利润合计超过110亿美元,营业收入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马士基以29.6亿美元的净利润排名第一,达飞紧随其后,净利润为17.5亿美元。中远海控、赫伯罗特、ONE等公司的净利润,也十分亮眼。
       这使得班轮公司有足够的资金,更新运力。

成本及竞争需求是主要考量
       从市场调研角度来看,班轮公司热衷于造大船,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量。
       第一,单箱造价更低。2019年,长荣海运订造的23000TEU型船的造价为1.53亿美元。2014年,中海集运19000TEU型船的造价为1.37亿美元。2011年,马士基18000TEU型船的造价为1.9亿美元。从船舶的单箱造价来看,分别为0.67万美元/TEU、0.72万美元/TEU和1.06万美元/TEU。可见,近年的单箱建造成本,已远低于前几年。
       第二,单箱日油耗更低。集装箱船的载箱量不断增加,但大船每日的油耗量增长并不多,大型船舶的单箱日油耗优势明显。不过,随着集装箱船越来越大,单箱日油耗的下降空间,也越来越小。
       第三,随着船舶大型化与联盟化趋势加速,东西干线已基本被14000TEU以上型船舶所主导。船型不够大或大船数量不足,都将严重削弱班轮公司在东西干线的竞争力,甚至面临被联盟边缘化的风险。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班轮公司只能顶住压力,提升自身的大船数量。可以预计,未来2-3年,如果没有一组18000TEU以上型船舶的班轮公司,很难在东西干线上立足,可能面临被迫退出主干航线的风险。
       最后,越来越严苛的环保要求,也利好大型集装箱船。因为大型船舶及新型动力船舶(如LNG动力等),更符合环保要求。随着达飞LNG动力集装箱船陆续投入运营,不排除其他班轮公司进一步跟进。

火爆行情恐不可持续
       尽管超大型集装箱船已经成为体现班轮巨头竞争力的标配,但是不断升级的大船订单竞争,也给市场带来了诸多隐患,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
       首先,15000TEU以上型船舶的适用范围较窄。目前,91%的该规模船舶,被配置到远东-西北欧航线上,因为如果配置到其他航线,在服务时效性、综合运输成本等方面,并无经济性。从长周期来看,未来中国与欧盟的经济、贸易结构,将越来越相近,在长达25-33年的船舶生命周期里,适箱货物的前景并不明朗。
       其次,超大型集装箱船持续投放,似乎在“逆势而为”。这主要由于东西干线货量增长明显放缓,与东西干线运力持续增长的趋势,严重不符。
       2008年,东西三大干线海运量的全球占比,还保持在50%。但2020年,这一比例仅有30%。从2009-2020年的货量变化来看,远东-西北欧航线货量增速微乎其微,而区域内与南北航线增速明显。且随着多个区域自贸协定的签订,区域内航线的货量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尽管当前区域内贸易(尤其是亚洲区域内)作为东西干线的捎带范围,是一种货量补充,但随着马士基等班轮巨头开始布局南北航线,并提升南北航线的班期密度,同时亚欧班列的迅速发展,未来远东-西北欧航线的货量,面临较大的分流压力,超大型集装箱船可能面临装载率不足的困境。
       第三,目前的港航基础设施条件,并不能完全满足超大型集装箱船的需求。
       当前18000TEU以上型船舶的吃水,一般在16米以内,而远东-西北欧航线上,可以满足吃水与货量双重条件的港口,相对有限。要保证船期效率,势必要控制或减少挂靠港口的数量,这也意味着,每个港口分配的箱量将增多,进而增加船舶在港时间、在港成本,增加班轮公司货物组织与集散的复杂度。
       同时,近期20000TEU级的“长赐”轮在苏伊士运河搁浅事件,引发全球的广泛关注。由于该船载箱量巨大,增加了救援工作的难度,导致运河封锁长达6天。可见,目前的港航基础设施条件,并不能完全满足超大型集装箱船的需求,从而制约了这类船舶的辐射能力。
       最后,2020年下半年至今,集运市场异常火爆,持续出现“一箱难求”的局面,但这并不具有可持续性。
       从需求端来看,目前欧美国家需求旺盛,主要受这些国家持续的财政补贴、国内生产停滞、医疗物资紧缺及“宅经济”刺激影响。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欧美国家的需求也将逐步降温至疫情前水平(在不发生经济衰退的情况下)。
       从供给端来看,“一箱难求”的局面,主要是由于海外港口及内陆运输周转效率较低,大量船舶及集装箱滞留海外导致。一旦全球经济恢复正常运转,市场将再次面临运力过剩的考验。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国际航运研究所在2019年时曾测算,市场过剩运力的比例为10%左右。而当前的订单潮,无疑将进一步提升这一比例。
       综合来看,新一轮船舶订单从企业视角有其合理性,但势必将进一步加剧行业竞争。在造船产能过剩、航运金融化的背景下,船舶大型化作为一种最传统、最直接的成本竞争方式,对于班轮公司竞争优势的促进作用,会不断减弱。
       在此,呼吁班轮公司更加关注全程物流服务,更加关注DOOR-CY端的综合服务,以及数字化、信息化与新技术的应用,从更多维度、更多视角,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相关报道
免责声明:
航运信息网对本网上刊登的所有信息不声明且不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和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产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航运信息网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份之错误或疏失。
主办单位:浙江船舶交易市场     航运信息网版权所有 1999-2015     舟山航运和船东协会专职服务网站
浙ICP备05003470号-1
客服电话:0580-2600101     传真:0580-2600101
客服在线QQ:客服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船舶买卖群:16287494   71735413    QQ船员群:35223316  35129304    QQ货代群:1424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