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的中国造船业短板在哪儿
来源 : 科技日报      2017-12-11打印
       “2010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但如今看来,总体造船产能过剩。”在12月8日—9日于深圳召开的中欧蓝色产业合作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直言,我国和全球的船舶与海工产业都处在历史转折点,产业调整势在必行。
 
       产能过剩已成为中国船舶制造业的痛点之一。根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11月发布的数据,从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来看,我国造船业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船厂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仍在恶化——今年1—10月,船舶行业80家重点监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7.6%。
 
       个行业都面临着交船难、盈利难、融资难和转型难的问题。”吴有生表示,从我国自身的情况来看,高端造船产能与日韩仍有差距,造船过程的绿色技术还比较落后,船舶动力与配套业水平和能力仍存在短板。
 
       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14所所长兼党委书记陈书海给出了相似的判断。他认为,我国海洋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强度和研发人员占比长期落后于韩国和日本,在柴油机、机舱自动化系统、货油系统、舵机和通讯导航设备等方面差距明显。“而且,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方式粗放,造船产能也较为分散,企业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不强。”
 
       不过,从历史上来看,每次船市危机都伴随着造船业升级。吴有生认为,绿色、智能是世界海洋装备科技与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深海,也是下一步的热点。
 
       所谓绿色,就是要在船舶设计、制造使用与拆解全周期中,节省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保障生产和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市场竞争的焦点,一是在于新型能源利用技术,二是在于节能的总体与设备技术。吴有生指出,节能环保的新型散货船、集装箱船和油船成为市场需求的主体,造船市场的增量更多来自技术复杂的新船型。
 
       所谓智能船舶,严格来讲,包括船舶智能设计、智能制造和智能船舶装备,它并非独立技术,而是与智能港口、智能航运和智慧海市等技术紧密相关。和所有与“智能”有关的技术一样,智能船舶的基础,也是云存储和大数据分析。
 
       至于“进军深海”,我国最大的障碍是缺乏长时间、大范围实施深海资源与环境探测和大容量、高负荷进行深海开发与工程作业的两大能力。吴有生还特别指出,深海空间站技术也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它是新一代居住型深海作业平台,可以借此长周期高效率开发深海资源。
 
       “我们有能力设计和制造绝大部分海洋装备,落后的是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少数产业。”吴有生告诉记者,对中国来说,船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就是在发展新型船舶的同时,从“注重船体”向“注重内脏”转变,重点发展绿色动力与配套设备设计制造能力,注重传感器、监测系统模块、控制单元、软件及固化模块和排放控制装备等新兴产业链的培育。
 
       中欧蓝色产业论坛是深化“中国—欧盟蓝色年”合作计划的重要实践,吸引了来自欧盟10余个国家的60多名代表,以及国内300名企业家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与会者围绕海洋经济发展、海洋产业升级、海洋科技创新等主题,共同探讨并推动中欧蓝色产业合作。
相关报道
免责声明:
航运信息网对本网上刊登的所有信息不声明且不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和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产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航运信息网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份之错误或疏失。
主办单位:浙江船舶交易市场     航运信息网版权所有 1999-2015     舟山航运和船东协会专职服务网站
浙ICP备05003470号-1
客服电话:0580-2600101     传真:0580-2600101
客服在线QQ:客服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船舶买卖群:16287494   71735413    QQ船员群:35223316  35129304    QQ货代群:14248152